• 公告:欢迎访问自闭症书籍大全,网站投放了一些广告,希望大家不介意点击一下。投稿赚金币

《孤独症的社会性教育》读后感—“为什么叫孤独症?”

《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》 admin 1年前 (2023-05-31) 392次浏览

“孤独“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,指这个人具有明显的关注自我活动的倾向,能够理解,表达,能够享受正常的社会生活,但是不喜欢交流,不善于分享。但是性格上“孤独”的人,只要他自己有意愿,经过自己的努力观察和行为改善,这种孤独的性格是可以发生改变的。

为什么叫“孤独症”

那“孤独症”又是什么呢?
“孤独症”只是借助了孤独的外在表现,但是其实本质还是有区别的。孤独症的“孤独”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
首先:孤独症的孤独,是一种连本人都很难调节的自我意识,孤独症的人士需要大量的外界接触,才能激发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,进而控制自己的肢体以及行为。所以他们在自我调节的时候,也会有无力感和孤独感。
其次:因为他们很难调节自我意识,导致孤独症人士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思维,他们只能从自我原本的思维意识里,去看待周围的人和实物,而他们的思维模式,外界很难去理解。导致他们缺少了 能够兼顾“自我”和外界平衡的能力,因此他们无法和外界正常的交流,经常会侵犯别的边界,同时被别人侵犯也无法用常规逻辑去表达。
人都是具有两面性的,自然性和社会性。自然性是生物体自然孕育来到这个世界上的。社会性则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,人与人交往中获得的。孤独症人士的社会性习得的困难就在于两方面。第一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比较缓慢,也比较困难。不会主动去观察,去习得社会交往。第二他们对于外界的感受力比较低,比如他人的行为,心理,甚至基本的表情都难以理解。这种,内在出不去,外在进不来的,双重矛盾,让孤独症人士的社会性习得显得困难重重。
但是值得庆幸的是,虽然孤独症的社会性习得有很大的困难,但是孤独症人士一般具有完整的肢体结构和脑部结构,具有习得社会性的硬件储备。通过打开他们的内心,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,刺激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,同时把社会性的细胞通过时间渗透和大量社会性接触,让孤独症人士去理解和学习。
当然这样的运作思路,真正落地到生活的实践中,我们也就经历很多情感上的困境,比如感觉很长的时间,孩子都停留在原地的无力感。比如孩子年龄越来越大的紧迫感和慌乱感。但是这样的感觉终将也会过去,父母的意志、理解、认可、鼓励,这些培养孩子气质的元素,终究会让他们走上和社会融合的大道。


喜欢 (0)